日本戰敗後,馬大山和田貞女定居於加路蘭山,陸續召喚了至親手足前來。原因無他,多是在馬遠分不到地,加上這裡人少、土沃、動物又多,當然增加了遷徙到「遠的要命王國」的動機。因為土地山林啊~對布農族來可說是生命主場景!
而海岸布農第一二代來到高山時,還是國民政府剛接管的農業時期。身為第二代的Tina Ani(林瑞妹)和Tama Tilu(田昌吉)可是經歷過尚未轉型到工業時期前、勞力密集的辛苦階段。田貞女是Tama Tilu的姑姑,小小年紀的Tama Tilu跟爸媽從馬遠搬到高山後,就跟著姑姑一起農耕。他說:「以前很認命地聽長輩的話,我們每天都要挖地瓜、採花生、種小米、疏拔,常常都不能休息,還要照顧弟弟妹妹⋯⋯」
小學時期就這麼認命,難道不會有討厭的工作嗎?身為田貞女媳婦的Tina Ani和Tama Tilu陷入長考後、異口同聲地說:「好像沒有內,反正老人家要我們做什麼就是得去做,以前很怕老人家耶~不像現在⋯⋯想要跑回家又不趕,怕被打,只有乖乖去做,不會有特別喜歡或不喜歡的⋯⋯」從前把長輩的話當聖旨,原來還是有出於嚴刑峻罰下的被迫順從啊!
兩人說法一致的還不只如此。「姑姑(田貞女)他們很認真,會一~~直~~做一~~直~~做~」Tama Tilu特別拉長音強調,Tina Ani接著說:「是啊!要很認真才有飯吃!以前我還沒嫁到馬家前吃的是地瓜小米,但婆婆家就已有米可吃了*⋯⋯我娘家下雨天颱風天都不用工作,但在這裡都要工作⋯⋯我是被婆婆磨練過的!」和Tama Tilu一樣,他們憶起從前的辛苦,語氣不但沒有哀怨,反而有些驕傲。(怎麼回事XD)
除了農事,大一點的孩子還得去當童工賺錢貼補家用。Tama Tilu說以前會幫老兵挖生薑,也會幫阿美族收割稻米,不是換錢,割稻一天換一斗米。
也許海岸布農在眾族間是人少的異數,所以才會這麼拼嗎?似乎不僅如此,布農族的勤奮早已被日本博物學家、也是考古學者的鹿野忠雄認證過了。在他的作品《山、雲與蕃人》中提及,「
我不是故意誇獎布農人,但事實上所有的種族中,布農族工作最勤快、最賣力。玉山地方的布農族通常每戶都有數年吃不完的存糧,不只是因為上述的土地廣大,而是他們勤於農事之故。」
但當離開小米的種植,「
布農族人開始水田稻作後,頓時與傳統生活迥異,連帶地傳統男女分工等形式的界線慢慢模糊了起來。因為水田稻作必須花上許多的時間與精力在種植上,男人狩獵與婦女的採集活動減少了。」*